GrokCV 学术生存手册(3):博士的目标

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很简单:希望本小组的博士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读博和大学教职的本质,建立一个正确、高远的认知框架,避免目标偏差,能够从一开始就少走弯路,把博士这段宝贵的岁月用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。

防杠声明:《GrokCV 学术生存手册》系列,是我专门写给组内同学的“内部手册”,基于我们组的具体情况和我的指导风格,只适用于 GrokCV 这个小组。学术之路因人而异,因组而变,它并不适合放在更大的语境下讨论,因为每个学科、每个课题组的情况都不一样,我的认知未必普遍适用。

一、 博士的终极目标:成为一名“准 PI”

这些年,我问过很多博士生:“你读博期间的目标是什么?”

最常见的答案有两种:

  • 生存型目标:达到毕业要求,发够论文,顺利拿到学位,找一份好工作。
  • 进阶型目标:多发几篇顶会/顶刊,争取去海外名校做博后,或进入国内一流高校任教。

这些想法都没错,它们是博士生涯中至关重要的“战术目标”。没有它们,一切都是空谈。但如果你的视野仅限于此,把它们当作每天睁开眼为之奋斗的“战略目标”,那么你的格局就小了,会忽略更长远的东西。

毕业和论文,只是你完成博士这场“学徒期”训练后,自然产生的副产品,是结果,而不是目标。

那么,博士期间的真正目标应该是什么?我的答案是:

在毕业时,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拥有清晰学术标签、具备独立研究与生存能力的“准 PI (Principal Investigator)”。

“准 PI”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你不再是一个等待导师分配任务、执行任务的学生,而是一个能够主动定义问题、规划路径、整合资源、领导团队解决问题的独立研究者。

博士毕业不是你学生生涯的终点,而是你独立学术生涯的起点。 你未来要面对的,不是一场更高阶的考试,而是一场真刀真枪的创业。你的一切训练,都必须围绕这场“创业”来展开。

二、 教职的残酷本质:持证上岗的“科技型个体户”

要理解为什么你的目标应该是成为“准 PI”,我们必须先理解大学教职的本质。

在象牙塔之外,很多人对大学老师这份职业充满了浪漫的想象:稳定、自由、受人尊敬。这是一种早已过时的误解。尤其是在“非升即走”成为常态的今天,一个青年教师的真实身份是什么?

大学教职,本质上是一个与高校签约的“科技型个体户”,一个自负盈亏的创业者。

当你拿到大学的 Offer,你和高校的关系就发生了质变:

  • 你不再是学生,而是创业者。 高校是你的“天使投资人”。它为你提供一笔科研启动金(种子轮投资)、一间实验室(孵化器工位),并授予你以学校名义招募“员工”(招生名额)的权力。
  • “非升即走”不是劳动合同,而是一份“对赌协议”。 高校这位投资人对你说:我给你 3-6 年时间,如果你无法为你的“公司”完成下一轮融资(拿到国家级/省部级重点项目),无法让你的“产品”获得市场认可(评上各类人才称号),那么很抱歉,协议终止,你将被清退。

这才是大学教职的真实游戏规则。而在这场游戏中,决定你“公司”生死存亡的核心命脉,不是论文,而是经费(Funding)。

我们是吃满了时代黑利的一代。当下,对于青年教师而言,获取科研经费的难度,正在指数级上升。论文发表的门槛,随着 AI 工具的普及和研究范式的成熟,正在逐渐降低,内卷的“通货”正在“膨胀”。但经费,尤其是能支撑一个团队长期发展的纵向、横向项目,是绝对的稀缺资源。

没有持续的经费,你的实验室就无法运转,你招来的学生就无“米”下锅,你的“公司”很快就会现金流断裂而倒闭。你只有在某个领域做得足够深、足够好,并且这个领域本身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或重要的科学意义,才会有企业主动上门寻求合作,你才能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残酷“红海”中杀出一条血路。

没有应用价值的“屠龙之术”,无法说服产业界为你买单;没有前瞻性的科学意义,无法在国家级项目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。 这就是为什么,一个青年教师最大的噩梦,不是没文章,而是毕业数年后,除了青年基金,再无项目入账。

三、 成为“准 PI”的修炼之路

理解了教职的“创业”本质和经费的“生死线”地位,我们再回头看博士期间的修炼,路径就豁然开朗了。你的一切努力,都应围绕着如何让你在毕业时,成为一个最受“投资人”(高校和企业)青睐的“潜力创业者”。

3.1 战略定位:锻造你独一无二的学术标签

创业的第一步是找准赛道。对于博士而言,就是锻造一个鲜明、深刻、且有价值的学术标签。

这个标签,就是你在学术江湖中的“名号”。当同行提到某个细分领域时,你的名字会自然浮现在他们脑海中。比如,“GrokCV 的 XXX,是做红外小目标检测最顶尖的几个人之一”。这个标签不是虚名,而是你未来申请项目、寻求合作、建立影响力的核心资产。

一个好的学术标签,必须同时满足三个苛刻的条件:

  1. 可发表性 (Publishable):这是你的生存之本。这个方向必须有足够多的“点”可以挖掘,能确保你和未来你团队的学生能够持续产出高质量论文,顺利毕业。否则,理想再宏大,第一步就走不下去。
  2. 高应用价值 (Valuable):这是你的发展之源。这个方向必须能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,或指向重要的科学前沿。它决定了你未来能否拿到横向课题,能否在申请纵向项目时,在“立项依据”和“应用前景”部分言之有物,打动评委。把数年青春投入到一个无法创造真实价值的“水论文”方向上,是对你才华最大的浪费。
  3. 新兴性与独特性 (Niche & Novel):这是你脱颖而出的机会。一个被“大佬”们完全占领的“红海”市场,你很难后来居上。你需要找到一个新兴的、交叉的、或被忽视的细分领域,通过博士期间几项环环相扣的系统性工作,快速建立壁垒,成为这个小山头的“头号玩家”。

在 GrokCV,为每位博士生设计、打磨并动态调整这个学术标签,是我的核心职责。但对于更多采取“放养”模式的课题组,学生必须承担起“自我战略规划”的重任。 如果你感到迷茫,请疯狂地去请教不同的老师、产业界的前辈,绝不能闭门造车。

切记:选择博士课题,绝不能只看什么方向好发论文。短视的投机,会让你在毕业后陷入除了国自然青年基金,再无合作项目来源的绝境。

3.2 战术执行:像“实习 CEO”一样运营你的课题

有了战略方向,接下来就是执行。你不能再用“做课程大作业”的思维来对待科研:打一枪换一个地方,发完一篇就结束。

你需要像一个“产品经理”和“项目总监”一样,围绕你的学术标签,进行系统性的工作:

  • 打造产品矩阵:用 2-3 项层层递进、环环相扣的工作,把一个关键问题做深、做透,形成一个小的技术体系。
  • 开源与推广:积极地开源代码,撰写技术博客,在学术会议上做精彩的报告。让你的工作成为后来者绕不开的基石,让你的成果被社区广泛引用和讨论。论文是你的“产品”,而你,要学会如何“营销”你的产品。

然而,一个优秀的“产品经理”未必能成为一个合格的 “CEO”。从学生到 PI 的转变,不是线性递推的。PI 的工作远不止于科研,你需要申请项目、指导学生、处理财务、对外合作、参与评审……这些,都是一个“创业者”的日常。

因此,我强烈建议你们,在博士期间,要有意识地训练这些能力。请将自己定位成一个训练期为4-5年的“独立PI实习生”。

在写项目申请书、与合作方开会、组织学术活动时,不要抱着“戴老师又在压榨我”的受害者心态,而以一种“学徒”的心态,主动参与进来,哪怕只是旁听、整理会议纪要。在这个过程中,“偷学”我的手艺:

  • 观察我如何构思一个项目的技术路线,如何包装创新点。
  • 学习我如何与不同背景(部队、研究所、其他学科)的人有效沟通。
  • 理解我如何管理一个团队,分配任务,把控进度。

这个“偷师”的过程,其价值远超你多发一篇论文。

3.3 生态构建:告别线性思维,打造你的“创始团队”

最后,我想谈谈两个最容易被高智商学生忽视,却决定你能走多远的关键要素:心态和伙伴。

许多聪明的学生,容易陷入一种“唯智力论”和“唯论文论”的线性思维。他们习惯了考试的逻辑:我的分数比你高,所以我比你强。延伸到科研,就变成了:我的论文比你多,所以我比你牛。

这是一个巨大的认知误区。

人的成长,从来不是智力水平的单维度竞赛,而是在压力、责任以及各种复杂关系中被综合塑造的生态过程。

不是先有将才,后有事业;而是事业反过来塑造了将才。给你一个平台,赋予你一份责任,让你去解决真实而复杂的问题,你自然会在这个过程中被“逼”成将才。所以,请告别“我比他聪明,所以我理应比他强”的幼稚想法。你要思考的是,如何主动将自己置于一个能不断给你施加“良性压力”的环境中,在“创业”的过程中完成蜕变。

另一点,永远不要忽视团队的力量。一个光杆司令,绝无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PI。你需要一个团队。而你未来团队的雏形,可能就源于你现在身边的师弟师妹。

当你作为高年级博士生,有意识地去指导、帮助低年级同学,你不仅是在为我分担,更是在预演你未来作为 PI 的角色。你是在锻炼自己的领导力、沟通力和项目管理能力。这些“软实力”,在你入职高校的头三年,会成为你最宝贵的财富,帮助你快速启动自己的“公司”。

学术圈的竞争,极易滋生嫉妒与鄙视。我希望你们能超越这种低级的竞争模式,在求学期间,结交一帮志同道合、能一起做事、也能分享喜悦和分担痛苦的战友。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,而不是身边这一亩三分地。

四、结语

这篇博客有些长,也有些刺耳,但句句都是我希望在你们入学第一天就该明白的道理。

博士生涯,是一场艰苦但无比精彩的远征。我希望在你们毕业时,带走的不仅仅是几篇顶会论文,而是:

  • 一个别人夺不走的学术标签;
  • 一套可复现、可扩展的开源生态;
  • 一支愿意追随你的“准创始团队”;
  • 一张写满潜在合作者的关系网络。

愿你们把博士这几年,过成一场精心策划的创业,而不是一场被动应付的考试。这条路很难,但一旦走通,你将收获的,绝不仅仅是一份工作,而是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终生的、充满创造力的事业。

现在,合上这篇文章,去思考一个问题: “我要如何做,才能让四年后的小同行,在提到‘XXXX’这个领域时,第一个想到我的名字?”

当你们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时,我今天啰嗦的这一切,就都值了。

Yimian Dai
Yimian Dai
Associate Professor

南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,专注于红外弱小目标检测、多模态视觉感知方向的研究。